高寒沙地人工植被恢复区地表沉积物粒度特征
共和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典型的高寒干旱、半干旱荒漠区.青海省治沙试验站经过近50年的发展,形成以封沙育草区、固沙造林区和农田林网区为一体的绿洲防护体系,成为中国高寒沙地土地沙漠化综合整治的典型示范.本文选择典型固沙植物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和乌柳(Salix microstachya),针对不同治理年限的沙丘和丘间地,探讨治理50年后人工植被恢复区地表60cm深度土壤粒度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直播柠条能促进沙丘地表60cm土层沉积物的细化,尤以地表5cm更甚.土壤颗粒的变化与植被生长状况及物质来源有关.
干旱荒漠区 生态修复 人工植被 地表沉积物 粒度特征
田丽慧 张登山 彭继平 吴汪洋 张佩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西宁810016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北京100714
国内会议
福州
中文
32-39
2014-10-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