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部晚中生代花岗岩类及其构造意义
大规模岩浆活动是华南晚中生代活动大陆边缘的主要特征,这一大陆边缘主要经历了侏罗纪至白垩纪以西太平洋俯冲体制为主导的构造演变过程(Zhou & Li,2000;Lapierre et al.,1997;Martin,1994;Sewell & Campbell,1997;李献华等,2007).周新民(2007)提出两阶段模式解释南岭中生代岩浆岩的形成:陆―陆碰撞形成印支期花岗岩,滨太平洋域俯冲消减形成燕山期花岗岩―火山岩组合,两大构造域发生转换的时间是中侏罗世(张岳桥等,2009;舒良树等,2006).应用锆石U-Pb定年技术,获得了对毗邻东南大陆的珠江口盆地163.8~100.4Ma花岗岩类侵入体(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石英二长岩)的年龄记录,包括164~148Ma和126~1OOMa两个岩浆阶段,并以164~148Ma岩浆活动最为强烈。这些岩浆活动在时间上与华南大陆同时期花岗岩类具有可比性,但南海北部缺乏印支期花岗质岩浆活动。Yan et al.(2010)在南沙获得了花岗岩、花岗闪长岩、斜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样品,其锆石U-Pb定年结果为159~120Ma,这与珠江口盆地的结果是一致的。根据ASI指数,珠江口盆地花岗岩类(ASI=O.7~1.2)属于White et al.(1983)方案中的Ⅰ型花岗岩,成分上均落入准铝质到过铝质过渡区。与世界典型构造环境相比,珠江口盆地花岗岩类属于火山弧型花岗岩,表现出Ta、Nb和Ti强烈亏损的岛弧型花岗岩特点,它们与华南大陆同时期花岗岩类在构造属性上差别明显。如果将菲律宾Palawan的俯冲增生杂岩(Zamoras et a1.,2001;Wakita,2000)及南沙埃达克岩(Yan et a1.,2010)一同考虑,珠江口盆地构遣上则属于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控制的华南晚中生代(165~IOOMa)活动大陆边缘重要的火山弧部位。进一步的认识还需与华南大陆花岗岩类相结合。
花岗岩 华南晚中生代 岩浆活动 地质构造
许长海 张璐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200092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19-120
2014-10-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