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城市文化特色创造--福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实践之策略探讨

当下我国各大城市新城新区建设存在雷同化现象,而旧城区又长期依赖大拆大建的更新改造模式,已造成历史城市文化个性逐渐消失,令城市”失忆”.作为城市文化重要载体的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文化个性形成的不可再生资源.在保护各历史文化街区同时,如何创新性地再塑城市文化特色,对一个城市而言,其重要性毋庸置疑.本文结合近10年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创作实践,阐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城市文化特色创造的实践策略.福州在2200多年历史发展过程中,从古代至近代,遗存有丰富的建筑遗产;具有一定规模的历史地段共有24处,其中历史文化街区3处、历史文化风貌区(含历史文化名镇村)13处、历史建筑群8处。3处历史文化街区、以及主要的七处历史文化风貌区均分布于城市历史中轴线或其两侧。2006年开始,第一处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开始保护修复;2007年历史文化风貌区乌山、屏山与西湖先后进行保护整治;2012年始,又陆续对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鼓岭老街、烟台山与苍霞历史文化风貌区等进行保护规划编制及实施保护,从单个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区)保护到片区风貌特区的塑造,并拓展到整个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整治,己逐渐彰显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个性特色。

城市建设 历史文化街区 文化特色 空间整合

严龙华

福建工程学院,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国内会议

2014年中国建筑史学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福州

中文

1-11

2014-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