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代天宫的建筑特质--移民聚落重现原乡祖庙的案例
高雄代天宫分灵自南鲲鯓代天府,由旅居高雄的台南北门(南鲲鯓代天府所在地)居民于1949年创建,目前已被登录为历史建筑.本研究透过口述访谈、构造现况考证,复原高雄代天宫创建完成时的庙貌与基地条件.经比对复原的庙貌与同时期的南鲲鯓代天府,尽管两庙基地条件略有不同,高雄代天宫受限既有都市计划道路划分基地范围较为窄小,两庙仍具有相似的建筑格局与特征,表现旅高移民再现原乡祖庙的信心.然而两庙在配祀神的配置上却出现分歧,由高雄代天宫的配祀神配置,呈现的应是中国建筑在官厅建筑上的配置逻辑.高雄代天宫之创建,基于旅高北门蛔寮地区移民的信仰需求。因此,在高雄哈玛星地区兴建一座南眼始代天府圣殿,应该是信徒们的企求。尽管口述史料指出高雄代天宫的庙宇规模及座向均为神灵踩庙地所决定。
高雄代天宫 建筑形式 空间格局 构造特征
蔡侑桦
成功大学建筑学系,台湾 台南
国内会议
福州
中文
132-138
2014-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