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斗栱与如意斗栱关系初探
本文首次对这两种相似的檐下形象进行分析和对比,通过建筑实例的佐证,寻找其中演化的轨迹,证明侗族的这种独特斗栱——”蜂窝”,最初是借鉴如意斗栱的形象,之后一点点演化而来的.经过对如意斗栱及侗族斗栱“蜂窝”特点的分析,发现两者有着不同的组织方式,侗族的“蜂窝”并不能算做如意斗栱的一种,而是侗族建筑独特的檐下处理方式,其本身也包含着矛盾性,外观是层叠的构造原理,内部构造却类似于穿斗架的插栱,这种矛盾性反映了侗族的这种斗栱并不是由本土建筑体系形成的,而是借鉴了汉族的斗栱形式。反观与其外观相似的如意斗棋,在不同的地域条件下,也存在着不同的变体,其中就有像肇庆七星岩石恫古庙斗栱、贵州镇远青龙洞流丹亭斗栱,这样的不同形式,这种如意斗栱的变体与侗族“蜂窝”有着更大的相似性,有可能成为最初侗族斗栱的原型。而通过最早的实例——增冲鼓楼“蜂窝”的构造证实,侗族“蜂窝”的确是学习了如意斗栱的构造,之后经过简化构件,与当地穿斗构造方式的结合,最终发展成为了今天看到的“蜂窝”,并且现在仍能发现其外观遗留下的演化痕迹。综合来看,侗族“蜂窝”斗栱,是由如意斗栱演化而来的侗族特有的建筑形式,是一种独特的少数民族斗栱构造,体现了侗族匠师善于吸收外部优秀建筑形象,并转化为适宜于当地建筑构造的高超智慧。
鼓楼 侗族斗栱 如意斗栱 构造形式
白天宜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国内会议
福州
中文
498-503
2014-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