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北京市村庄改造模式回顾与思考

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经常会涉及对现有村庄的改造,村庄改造模式和路径不同,实施效果有很大差异.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对城乡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本文对北京市过去各个历史时期尤其是近年已实施的村庄改造模式进行梳理,总体来说可以归纳为四种模式:一是政府财政拨款的模式;二是城镇化地区土地储备模式;三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村庄由能人带动自主改造的模式;四是以新型农村社区试点为代表的政府支持、融资方式多元化、盘活存量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村庄改造的模式。分析发现上述改造模式中存在传统体制对村庄改造模式束缚、村庄产业发展与农民保障措施未能同步跟进、村庄改造目标仍显单一等问题,并从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村庄改造工作的根本保障;村庄改造的模式不能单一化,要针对不同情况和需求进行分类指导;在制度保障前提下,必须完善土地、规划、金融、财税等相关法律法规,将村庄改造工作纳入法制轨道;明确政府在村庄改造中扮演的角色和职能;划定城市增长边界,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以期对健康推进北京城镇化进程有所裨益.

村庄建设 改造模式 土地制度 政府职能

于彤舟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国内会议

第一届(2014)全国村镇规划理论与实践研讨会

宁夏

中文

393-403

2014-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