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过程中的村民参与--以弥勒市西三镇可邑村美丽家园建设为例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当今,农村被抽离的现象日益凸显.传统的村落如何在这种大环境下生存并走出一条自我可生长、愈合和复制的道路,很关键的一点在于调动村落的核心——村民的主观意识.群众的力量才是自发的、可持续的.文章以可邑村的建设实践为例对此进行探讨。在建设规划伊始,便从村民的意见当中来。根据村民意愿确定新建民居的规模、需求、户型组织方式等,之后进行朝向和景观的设计。设计方结合村民的意见,针对典型的案例得出对应的改造方式,而每家每户都会根据自身的特点有不同的改造结果。规划避免改造后民居如同厂房一般相似。一个村子的资产负债表反映了其成长的健康与否,只依赖政府单方面的投入,没有后期的收效和村民的支出,难以可持续地发展。在可邑村,看到了政府和村民的投入,看到了大量的负债,也看到了相应的资产,随着旅游的发展,这些已经开始产生现金流,反馈给村民了。在获得大量的资本之后,可邑村村民也参与进村落的日常及日后管理中。本世纪早期,可邑村便由村民小组制定了《可邑村村规民约》,用以管理村内的日常事务。在村落相继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森林旅游示范村和第一批国家传统村落之后,村落的知名度和旅游业迅速发展。大量的游客带来的不单是消费,还有消耗,维持村落的风貌需要村民的自觉意识和管理体制。

传统村落 资源保护 资金筹措 村民参与 自治管理

林晓东 刘志安

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传统聚落规划研究室

国内会议

第一届(2014)全国村镇规划理论与实践研讨会

宁夏

中文

311-318

2014-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