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农业现代化体系支撑下银川协调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新一轮农房建设以合村并点为主要特征,但经济发展程度是否已具备集中居住的条件?本文在对银川市农业发展现状和农房建设现状的调查分析基础上,提出银川市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根据各县市区的资源享赋和区位条件,逐步使同类农产品向相同方向与地域集聚,形成规模化生产基地,打造“两带一区一圈”优势特色农业发展基地。运用高科技和大思路,打破传统农业和村镇发展的“小循环”,实现农业产业发展的“后来者居上”。在此体系支撑下,提出协调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及建议:不同产业的发展与布局决定了居民点的布局和规模,应本着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宜楼则楼、宜房则房的原则进行新农村建设。注重特色,打造风格,沿贺兰山的“志辉源石”酒庄的砖石、鱼鳞瓦建筑,沿黄河的植物园新村生土夯实、燕尾脊建筑都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形成塞上江南特有的田园风貌.另外,已建或在建中的新居,要体现人性化管理。将未流转的土地,调整到靠近村居处,利于耕种;离村居过远的耕地建设少量农民休息用房;规划农机停放点和晒场;给失地农民在村居周围预留一部分菜地,把房前屋后的绿化用地交由农户自主支配,种植蔬菜或果树,打造微菜园,兼作绿化景观。

农村建设 产业结构 民居布局 土地制度 农业现代化

沈爱红

银川市规划管理局

国内会议

第一届(2014)全国村镇规划理论与实践研讨会

宁夏

中文

327-330

2014-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