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灵枢》“眩晕”的椎-基底动脉形态学病理机制研究

目的: 从椎动脉血管形态学病理改变探讨《灵枢》“眩晕”的发病机制。 方法: 对60例以眩晕为主症的眩晕患者,先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变化,再用椎-基底动脉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观察椎-基底动脉血管形态学病理改变。 结果: 60例患者中,椎动脉血流速改变者51例,占85.0%;基底动脉血流速改变者47例,占78.3%;小脑后下动脉血流速改变者34例,占56.7%。60例120支椎动脉血管形态学病理改变中,V1段改变53支,占44.2%;V2段改变34支,占28.3%;V3段改变26支,占21.7%;V4段改变77支,占64.2%。 结论: 眩晕患者存在明显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变化和形态学病理改变,椎-基底动脉血管形态学病理改变→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变化→“髓海不足”→“上虚则眩”可能是《灵枢》“眩晕”的病理机制。

眩晕 病理机制 椎动脉血管 形态学

范炳华 许丽 汪芳俊

浙江中医药大学 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48号 310053 浙江省中西结合医院 杭州市环城东路208号 310003

国内会议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次中医推拿学术年会

河北廊坊

中文

296-300

2014-07-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