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村级贫困人口空间分布研究-以重庆市黔江区为例

2011年公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新纲要”)提出将扶贫标准提高至2300元,把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作为我国扶贫开发工作首要任务,把武陵山区、秦巴山区等14个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 本研究的最终目的是结合地理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得到格网化的农村贫困人口分布表面。贫困人口是基本属性是人口,因此本文首先得到人口的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以贫困发生率为因变量,在选取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考虑变量的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对贫困人口进行空间化。得到在村级人口空间化研究中,设计IDW、多元回归模型和BP神经网络方法,以误差百分比10%作为临界值,IDW的可靠度为40%,多元回归的可靠度为70%,BP神经网络算法的可靠度为83.3%。在行政村区域影响因素上,通过检验的影响因素为村集体经济收入、上年是否遭受自然灾害、距离最近乡距离的公里数、平均高程、人均耕地面积;在人口影响因素上,通过检验的影响因素为劳动力文盲/半文盲比例、劳动力外出打工比例、农业机械普及率、人口密度、高中及高中以上学生比例、长期患病率、农民人均纯收入。黔江区80%的贫困村分布在地形起伏度大于2的山区,越靠近黔江城区,贫困发生率越低,且贫困发生率在局部空间上呈现集聚现象。在5%显著性水平下,黔江区贫困发生率空间分布格局存在高高、高低、低高和低低四种集聚类型,低低型集聚构成了黔江区贫困发生率集聚分布格局的主体。

农村扶贫 贫困发生率 空间分布

张建辰 王艳慧

首都师范大学

国内会议

第六届全国地理信息科学博士生学术论坛

南京

中文

455-456

2014-11-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