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环境感知边界理论在竞技训练中的实践研究

人的运动技能学习通常是在有意识的调节和支配下,以理性思维为核心所进行的认知活动,趋向于对工作记忆的依赖。而动作技能的内隐学习是在运动情境下一种无意识地获取关于刺激环境复杂知识的过程,主张从动作学习的过程中消除言语指令和理性分析,尽量减少对工作记忆的依赖和使用。实验表明,内隐性的动作技能学习方法能使动作技能更为稳定和持久,还有助于复杂的动作技能的掌握,以及对各种应激和干扰的适应。本研究对感知边界中的最小可觉差做了初步的测量,旨在检验发生在感知边界以下的环境微细变化是否影响运动技术构成,探索对传统外显式教学形成的动作技术有效的调节方式。 研究显示,观察者对于发现其视觉环境中所产生变化的能力有时很弱。细微而连续性的变化似乎会因为没有触发知觉意识而被视觉系统所忽略(例如变化盲视)。在真实的训练或比赛环境中,极小的环境差别都可能引致动作技术构成上的显著差异。当运动员强烈意识到了环境中的变化,可能引致他在大脑中重新回忆陈述性知识,思考如何稍稍调整技术构成来适应变化的环境。但是,环境中发生的变化有时非常细微,出现在运动员的(主观的)知觉意识阈以外,这样可能会引起动作技术构成的内隐式变化。尽管存在环境中微细的变化能无意识地引发动作技术的变化这样的可能性,但在竞技运动中却很少有实验证据来验证这一点。 最小可觉差(JND),指在原来感觉的基础上刚刚能被人觉察到的最小差别感觉,通常用来判别对于两个刺激物的知觉差异。感知边界理论就是基于最小可觉差建立一个对于环境中微细变化的知觉感知边界,在一个感知差别阈值内,环境中的变化即可能引致技术动作的调整改变而又不被觉察到。在运动环境中,研究者做了对于守门员球门内站位的感知是否会影响罚球时踢球方向的实验,结果果显示环境中的细小变化能够影响运动行为。本研究借鉴相似的研究思路,用简笔线条不同的空间位置作为实验刺激,结果发现人们能够洞察极为微细的关于直线位置的变化,而此时他们还坚信自己仅仅是凭借着猜测,初步检验了对于环境中微细变化的知觉感知边界。

运动心理 竞技训练 环境感知边界理论 最小可觉差

高乃春 马兆德 宝占美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浙江省杭州市 香港大学运动及潜能发展研究所 香港

国内会议

第十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

深圳

中文

1-1

2014-11-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