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攻击性的关系--基于内隐认知视角的探析
近几年,随着运动心理学与大脑认知科学的迅猛发展,国内外学者对于攻击性的研究层出不穷,诸多体育学者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和外显攻击性量表(BPAQ)分别测量攻击性的高发人群——运动员及体育专业学生,通过与普通专业学生进行比较,试图揭示两类人群内隐攻击性及外显攻击性的差异,进而揭示运动对内隐认知的影响。但由于前者的专业特殊性(训练与比赛中充满竞争的气氛,竞争性可以诱发攻击性)及生活中“亚文化”的影响,所得实验结论并不能详解运动与攻击性的关系。本实验引入未受“亚文化”影响的大学体育锻炼人群为中间变量,继续比较运动员—锻炼者、运动员—普通生、锻炼者—普通生三者在内隐与外显攻击性有无显著差异,不仅可以探讨锻炼与否对攻击性的影响,继而完善运动与攻击性关系的理论;还可以对学校管理者建言献策,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有利于建设和谐、安定的校园文化。
高校学生 运动锻炼 攻击性 内隐认知
范永武 杨剑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上海市 201203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00241
国内会议
深圳
中文
1-2
2014-11-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