荻与南荻在中国的气候模式及潜在分布研究

荻(Miscanthussacchariflora)和南荻(M.lutarioriparia)由于具有生物量大、纤维素含量高和生态适应性强的特点而被视为最具开发潜力的新型能源植物.本研究在荻与南荻分布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最大熵模型对影响荻和南荻分布的气候因子进行筛选,并对其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研究结果显示:(1)影响荻分布的气候因子有6个,分别为温度季节性变化(>8000)、7月平均降水量(100-400mm)、最暖季节降水量(0-350mm)、7月平均最低温(>15℃)、最湿月平均气温(10-30℃)和8月平均降水量(100-300mm),6个气候因子累积贡献率为82.2%,其最适生区为陕西、山西、河南、河北、浙江、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8省.(2)影响南荻分布的气候因子有5个,分别为最暖季节降水量(250-1000mm)、7月平均最低温(17-28℃)、6月份平均降水(50-550℃)、温度季节性变化(6000-12000)、最干月降水量(>80mm),5个气候因子累积贡献率为80.9%,最适生区为湖南、湖北、安徽、江苏和江西等5省.(3)ROC曲线分析预测效果表明,荻与南荻的AUC值分别达到0.996和0.999,表明预测效果好.本文研究结果为我国在边际土地上大规模栽培能源植物具有参考意义.
荻 南荻 气候模式 地理分布
肖亮 廖莎 易自力 蒋建雄 艾辛 杨塞
湖南农业大学 生物质醇类燃料湖南省工程实验室 湖南长沙 410128 湖南农业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 湖南长沙 410128 湖南农业大学 生物科学技术学院 湖南长沙 410128
国内会议
南宁
中文
70-78
2014-10-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