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云南省西双版纳勐腊县宝牛角洞成因及其资源评价

西双版纳勐腊县宝牛角洞位于西双版纳国家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勐远保护站境内,是一个典型的受到地表河流入渗补给发育的树枝状的洞穴系统.洞穴长3360m,高差88m.整个洞穴系统可划分为2层.南泥河上的裂点位置控制着进入洞穴的地下水量,从而控制着整个洞穴系统的发育过程.南泥河切穿中生代非碳酸盐岩进入二叠系灰岩分布区后,河水沿灰岩地层层面溶蚀扩大,在上游地段发育了多发相互平行的洞道,并向下游趋于汇集,形成了树枝状的洞穴系统.上游洞段,受河流裂点位置自西向东迁移过程的影响,进入洞穴系统的水量受到强烈影响,形成大量河流堆积物,与地表河流相类似,洞内发育了二层“类堆积阶地”,分别高出洞底流水面约3m和1-1.5m,“阶面”宽分别为1-1.5m和3-4m,并存在一个明显的宽0.5-1m的“河漫滩”.在“类阶地面”上砾石磨圆性好,长轴方向与水流方向一致.上游西支洞道中的卵石直径可达20-30cm,揭示当时洪水流速可达3-3.5m/s,对应的流量达9-14m3/s.

宝牛角洞 喀斯特地貌 河流溶蚀 裂点位置 资源评价

刘宏 张帆 周琛粟

云南大学喀斯特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云南 昆明 650223

国内会议

全国第十九届洞穴学术会议

山东忻水

中文

98-104

2014-09-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