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针刺对噪音性耳聋大鼠耳蜗毛细胞VEGF表达的影响

目的: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探讨针刺三焦经腧穴防治噪音性耳聋的分子机制. 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噪音性耳聋模型组、维生素E治疗组和针刺治疗组.针刺组取三焦经腧穴“翳风”(双)、“外关”(双).各组大鼠在实验结束后进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和耳蜗毛细胞VEGF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结果:噪音性耳聋模型组和空白组相比,大鼠ABR 阈值异常升高,差异有极其显著性意义(P<0.01),针刺治疗组、维E 治疗组和模型组相比,大鼠ABR 阈值显著改善,差异有极其显著性意义(P<0.01),并且针刺治疗组优于维E治疗组(P<0.05);噪音性耳聋模型组和空白组相比,大鼠耳蜗基底膜毛细胞VEGF 免疫阳性细胞数量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针刺治疗组、维E治疗组和模型组相比,大鼠耳蜗基底膜毛细胞VEGF免疫阳性细胞显著恢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但针刺治疗组和维E治疗组相比,差异不显著. 结论:长期噪声刺激可使大鼠听敏度下降,听阈升高,产生永久性阈移(PTS),针刺和维生素E治疗均能降低ABR的阈值,改善噪声导致的听力损害,针刺的效果优于维生素E;VEGF在治疗组大鼠耳蜗毛细胞中的高表达,可能是通过治疗增加了耳蜗新生血管的形成改善了耳蜗供氧所致.

噪音性耳聋 针刺疗法 听觉脑干诱发电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分子表达

马重兵 朱田田 李秋明 刘安国 董莉莉 王军燕 严兴科

甘肃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兰州 730000 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130117

国内会议

第十七届针灸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及针灸临床独特经验研讨会

兰州

中文

20-23

2014-07-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