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透灸时温度变化的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观察腹部艾灸的时间、温度及灸后的效应,探讨艾灸操作技术,总结腹部透灸的温控操作技术,为临床提供安全有效、便于推广的透灸方法. 方法:试验组、对照组各32例,于施灸开始后每分钟记录温度一次,找出知热温度、知热时间、知降温度、降温时间、皮温差、透灸时程.结果 试验组知热温度(36.33±0.84)℃、知热时间(3.58±0.89)min、知降温度(43.59±1.41)℃、降温时间(7.74±1.73)min、皮温差(1.87±1.22)℃、透灸时程(32.45±3.25)min;对照组知热温度(35.79±0.58)℃、知热时间(2.63±0.72)min、知降温度(44.23±1.62)℃、降温时间(8.17±1.53)min、皮温差(1.84±0.91)℃、透灸时程(28.37±2.37)min. 结论:患者对温度敏感程度比正常人明显降低,透灸过程中更易出现胃肠蠕动、寒战、蚁行感、饥饿感等感觉,提示机体向良性方向自我调整.透灸过程中温热感不仅从表皮向腹腔、腰部透达,而且向上到头部、向下到膝部透达.潮红、汗出、花斑是透灸效果的重要指标.对温度的控制是透灸的核心技术,通过透灸操作可持续28~32min,把艾灸的温度控制在43℃~45℃之间,既解决了艾灸烟雾对室内环境的影响问题,又不会给患者造成痛苦.
透灸法 腹部治疗 温控操作技术 临床疗效
高希言 陈岩 王鑫 陈新旺 高崚 杨旭光 周艳丽 任珊
河南中医学院针灸学科,郑州 450003
国内会议
兰州
中文
51-54
2014-07-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