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医籍中“灸随年壮”应用情况探析
采用文献计量及数据挖掘的方法对《中华医典》中“灸随年壮”的应用文献进行系统研究,明确采用“灸随年壮”作为施灸剂量的常用腧穴及疾病种类,为临床采用灸法治疗疾病时采取适宜的灸量奠定理论基础.古代医家在应用灸法时,对施灸剂量是非常重视的,对施灸剂量的掌握,主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年龄老少、施灸腧穴所在部位的解剖结构、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程度等方面来决定。在采用“灸随年壮”这一随着年龄变化而选择适宜的灸量施灸时,腧穴以经外奇穴和位于背部的督脉和膀胱经腧穴为主,这些穴位多是对疾病有针对性治疗作用的腧穴或者是具有强壮保健作用的腧穴,提示古代医家在采用灸法时综合考虑了随着人体年龄的变化发生的体质改变,导致不同的易患疾病种类及疾病预后。因此采用“随年壮”施灸不单单是根据年龄数值而施灸,而是综合考量不同年龄导致的体质强弱、易患疾病种类等“人”的因素,因人而异的采用适宜的施灸剂量,为临床施灸时灸量的确定提供参考。
灸法治疗 灸量 人体年龄 医学典籍
王洪彬 崔建美 赵舒 孙娜
河北联合大学中医学院,唐山 063000
国内会议
兰州
中文
68-69
2014-07-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