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学习型组织课程及其建构路径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生命载体,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课程不是”物”,必须具有鲜活的生命体征,成为一种学习型组织课程,才能在学校教育的实践中,伴随着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习型组织( Learning Organization)的基本含义,即持续开发创造未来的能力的组织”,是一个能将生存性学习(Survival Learning)与适应性学习(Generative Learning)结合起来的组织,也是一个能熟练地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也要善于修正自身的行为,以适应新的知识和见解的组织。学生在与课程对话与交流中,以课程愿景规划人生;以意义组织结构不断衍生新的意义;以自组织保持其生命的张力,承载着生命,孕育着生命的灵动等,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与发展。因此,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通过设计合理课程愿景,形成课程意义结构组织,构建课程的全息图,创生课程自组织等路径,建构学习型组织课程。课程在设计与开发、课程内容与类型选择、课程的编制与组织,以及课程的实施及评价等各子系统不是均质的,当课程系统处于不平衡到平衡状态的过程中,各子因素都可能引起课程系统向不同方向发展,同时,在互相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和冲突,进而有利于形成系统远离平衡态,必然会使课程在相对的平衡态中出现涨落,从而使自组织的形成成为可能。通过对现型的课程进行改革,改变单一的、封闭的、僵化的课程结构,将课程价值取向转向为相互适应价值取向,变革课程实施单向的传递、接受的过程,为双向的互动和改变过程,在课程设计与开发的过程中,转变重视知识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及以学科为取向、目标为范式等现象,转变为既重视知识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及以学科为取向、目标,又重视课程设计与开发的主体性,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基础,为个体成长与发展建构开放的路径,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程设计与开发之中,创设一种参与性、课程学习情境兼有支持性与批评性,从而实现从课程开发向课程理解的转变,以建立开放的、动态的课程结构,推进课程系统从不平衡到平衡方向的有序演化。

学校教育 课程建构 学习型组织 教学改革

殷世东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国内会议

第五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

深圳

中文

194-199

2015-11-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