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如何辨别”不良行为”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教师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内容和方式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们都在尝试着用各种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努力营造出”自然、自由、自主”的课堂氛围,释放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更加自信. 对于应不应该要求学生上课发言先举手的问题,教师们的看法不一。一些教师认为学生应该在课堂中畅所欲言,属于适当的行为;另一些教师则认为不举手发言是对他人的不尊重,属于不良行为。影响人类社会及大自然的秩序、损害他人利益、阻碍自身发展的行为均属于不良行为。教师可以利用这条标准对上文提到的易混淆的行为进行区分:不举手就发言,或在学习上遇到问题马上向教师或周围同学询问,容易打断别人的思路,既不礼貌又影响了他人的学习进度;小组讨论时缺少秩序,易使本组的气氛不和谐,并影响其他小组的讨论;带病坚持上课,熄灯后还在学习,不仅不利于自己的身体健康,还容易将病情传染给他人,影响别人的休息。这些行为阻碍了学生自身的发展,损害了他人的利益,属于不良行为。学生坐姿不规范、书写不够整洁,大多是生理发育不完善造成的,并不属于不良行为,只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机会,不断地积累这些行为自然会消失。不积极举手发言,体育课上动作不够整齐,不认真完成作业等行为背后的原因有很多,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是学生明明有能力完成,却要偷懒、不按要求完成,就属于不良行为;如果是学生由于学习困难或是生理障碍无法顺利完成,就不属于不良行为。要使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教师应深入分析学生的行为及其成因,准确判断是否属于不良行为,从中发现闪光点,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引导学生做出适当的行为。教师应该记住:培育出对社会发展有益的人,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中小学教育 学生行为 素质培养 价值观

翟琬平 郜舒竹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国内会议

第五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

深圳

中文

418-421

2015-11-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