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礫石樁-都會區保水措施之新工法

近年台湾都会地区快速发展,使不透水地表面积增加,加上大量抽取地下水降低局部地下水水位,以兴建建筑基础,皆是造成都会区地下水位下降之原因.因此,都市保水必须采取更多元的策略与手段,以因应此一趋势所造成的挑战.近年来,低冲击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的观念逐渐受到重视,国际间常采用低冲击开发之入渗工法为都市防洪的一种新兴手段,常见的低冲击开发措施,多是利用原不透水区域,以入渗方式削减地表迳流,以小单元分散式之连结发挥最大之功效,以回复该区块之原始水文循环状态为目标,亦可成为都会区保水措施.本研究是以台中市卵砾石地层为研究对象,以办公大楼旁之空地,设置一植生滞留池并加入砾石桩,利用砾石桩之高渗透性,将自大楼屋顶收集之降雨迳流,快速导入含水层中,进而补注地下水.经以人为注水试验结果,显示植生滞留池于设置砾石桩后,入渗率可提升约10倍,而观测自然降雨事件,入渗率提升则更加显着.以SWMM评估植生滞留池设置前后之功效,植生滞留池设置后,于5年重现期距降雨事件下,可增加86%出流体积削减,可减少5%洪峰流量.

水土保持 低冲击开发 入渗方式 小单元分散式

許少華 張俼瑍 洪碧芳

逢甲大學水利工程與資源保育學系,台湾台中,407 僑光科技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台湾台中,407

国内会议

2015海峡两岸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

太原

中文

121-128

2015-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