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影区地震波探测青藏高原内部下地壳低速层
古登堡于1948年解释P波振幅数据时,第一次提出了低速区的概念.认为地壳、上地幔软流圈的存在影响了地震波的走时,并利用地震波记录中低速层的信息,对不同区域可能存在的地壳及上地幔中的低速层进行了研究.通过筛选,最终选择较合理的速度结构模型。该模型中地壳厚度为60km,其中在30km深处存在一个低速界面,厚度大约为15km,层内速度梯度为0.05/s。以此速度结构模型为初始模型,用反射透射率法计算理论地震波形发现震中距大约在3°~14°之间,理论波形的P波初动最大振幅值的变化趋势形态与观测波形相似。通过研究分析震中距范围稍微有些偏差,可能是由地壳及上地幔的横向各向异性和不均匀性造成的。
地震波 速度结构 P波振幅数据 地壳构造 上地幔
焦煜媛 沈旭章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兰州730000
国内会议
兰州
中文
112-112
2015-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