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氧化锌毒性效应及毒理学机制研究进展
随着纳米材料的产业化,纳米氧化锌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化妆品、抗菌剂、橡胶、涂层、塑胶等.纳米氧化锌在环境中发生人体暴露的可能性逐渐增大,生物安全和潜在的毒性效应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基于近几年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从哺乳动物细胞水平和哺乳动物体内毒性这两方面,对纳米氧化锌毒理学研究现状以及可能的毒性作用机制进行探讨.现有研究结果为nano-Zn0在毒理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目前研究的层面和深度都还不够,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以期望最终能明确nano-Zn0毒性的影响因素并可控制降低其毒性,同时为安全性评价提供可靠的依据。很多学者也致力于合成一些新的nano-Zn0化合物,希望既能保持nano-Zn0原有的优良的光电催化等性状,又能降低其生物学毒性,目前已取得一定的进展,George等人用Fe包被nano-Zn0,这种方法主要是提高了纳米粒子之间的结合能力,从而使nano-Zn0不容易溶解释放出锌离子;Sotiriou与Gass等则用惰性的二氧化硅将氧化锌纳米棒密封包裹从而达到降低其生物毒性的目的;上述nano-Zn0的生产相对困难;最近Punnoose等使用化学法将nano-Zn0的表面进行化学修饰,通过改变其表面化学结构从而降低nano-Zn0的生物毒性,这种方法简单易获取,文章中也将这种方法称之为:一种绿色的化学方法。这仅仅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在真正意义的大量应用层面还远远不够,包被或被其他材料修饰后nano-Zn0的理化特性是否发生改变,是否会限创其使用的范围,是否会引发新的毒性结果以及对生态环境产生新的影响等等,这些都亟待继续研究解决。
纳米氧化锌 毒性机制 生物安全性 呼吸暴露 皮肤暴露
赵琳 陈瑞 陈锋 龙鼎新 陈春英
南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衡阳,421001;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 南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衡阳,421001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93-108
2014-12-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