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状况与学生学习能力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探析--基于对教师和学生的访谈调查
本研究通过对改革开放后高中历史教师与学生进行的访谈调查探明了以下问题:(1)21世纪初实施新课改之后,高中历史教学状况确实发生了明显转变,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小组教学、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但第Ⅰ期和第Ⅱ期的教学状况并未发生明显变化,显示出与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之间的差异。(2)教学状况的转变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密切相关。新课标教学通过讨论、辩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3)高考对教学状况的影响比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影响更加明显。通过调查发现,在高中的教学实际中大部分教师是根据高考改革的方向性来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本研究的启示在于:(1)在教学实践中应适当采用讨论、辩论、小组教学等教学方式、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2)为了切实进行课程改革,必须在修订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的同时,进行相应的高考制度、出题形式、试题内容的改革。另外,讨论、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方法与教学时间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之间的矛盾也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多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但充分的讨论时间又不够,不充分讨论又没什么效果。不知道该怎么办。”“高中阶段实施这种教学方式(小组教学)有点晚,应该从小学阶段开始。由于中小阶段没养成相应的思维方式,所以学生的知识量和能力明显不足。”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和突破。
高中教育 历史学科 教学实践 学习能力
秦东兴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国内会议
深圳
中文
371-376
2015-11-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