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废弃地植被恢复与重建--以江西粉煤灰场植被恢复研究为例
灰渣在长期堆放的过程中会逸散到周围环境中,严重影响其区域生态安全.本文通过研究灰渣场自然恢复,景观绿化,经济开发三种植被恢复模式下的灰渣养分与其部分重金属含量的变化,发现自然恢复(5.68±0.04)、经济开发(6.06±0.04)两种模式下pH值显著低于景观绿化(7.25±0.06),分别降低了21.67%和16.41% (P<0.05);对三种恢复模式下灰渣养分研究表明:景观绿化灰渣综合质量指数较自然恢复的显著提高21.67% (P<O.05),与经济开发模式相比提高了12.06%,但自然恢复与经济开发模式之间并不显著.而对于不同重金含量研究表明,仅有景观绿化模式的铜含量较自然恢复和经济开发模式有较为显著的降低(P<0.05),而三种恢复模式下锌、铜、铅含量较裸露灰渣均有所下降,且均高于江西红壤背景值,但远低于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的二级标准(GB15618-1995),说明锌铜铅三种重金属对环境安全尚未构成威胁.综上,从降低重金属含量及提高灰渣养分状况来讲,景观绿化模式是作为恢复灰渣场较为理想的方式.
生态恢复 植被重建 环境质量 工业废弃地
张晓亮 张华明 龚长春 李英 昝玉亭
江西省土壤侵蚀与防治重点实验室,330029,南昌;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330029,南昌
国内会议
昆明
中文
268-280
2015-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