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肝豆状核变性(ha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以铜代谢障碍导致铜在肝、脑、肾、角膜等全身组织中沉积引起相应器官组织功能障碍为主要病理生理机制,临床以肝硬化、锥体外系症状、角膜K-F环等为主要表现.ATP7B基因的突变研究包括突变位点与突变形式、突变频率与人种差异、突变与临床表型的关系, 随着ATP7B基因突变位点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注意其表达产物ATP7B酶在HLD患者体内的分布情况,其结构和功能是否存在异常。Suzuki等(1999)报道与Menkes病发病有关的ATP7A酶基因主要在肝脏以外的其它组织中表达,而与HLD相关的ATP7B则在肝脏中有很高丰度,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的高尔基网膜及高尔基囊泡隔(Golgi vesicularcompartment)中。Schaefer等采用蛋白印迹和免疫组化技术也证实ATP7B富含于接近毛细胆管周围的肝细胞的高尔基囊泡、溶酶体中,少量存在于胆管膜,推测其参与铜兰蛋白合成及胆汁的泌铜机制。Saito等对HLD动物模型Long- Evans Cinmamon(LEC)鼠脑组织的ATP7B酶含量进行了研究,发现ATP7B酶广泛存在于海马、嗅球、小脑、大脑皮质及脑干核团,认为其在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的传递、预防脑组织免受过氧化自由基团的损伤及调节铜离子浓度与铜依赖酶活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推测ATP7B基因突变致使ATP7B酶合成障碍是导致HLD患者脑中铜蓄积中毒的主要机制。而Terada的研究发现向LEC鼠体内注入ATP7B酶后,模型鼠的肝细胞溶酶体的泌铜能力及胆汁铜含量明显增高,提示外源性ATP7B酶有促进胆汁排铜作用,对HLD的治疗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HLD患者ATP7B基因突变情况的研究已较为深入,而突变形式对ATP7B酶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将是未来研究的热点。
肝豆状核变性 分子生物学 发病机制 铜转运ATP7B酶
王训
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国内会议
安徽芜湖
中文
152-156
2015-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