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中医证型的临床客观指标研究

目的:分析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客观指标在各中医证型间差异性分析,探讨客观指标在HLD临床辨证分型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185例未驱铜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客观指标和中医证型,并比较各客观指标在各中医证型间差异性. 结果:185例患者各中医证型间血清铜、铜蓝蛋白、铜氧化酶、尿铜检验值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气血两亏证患者的血尿酸值明显高于肝肾不足证与肝肾阴虚证、湿热内蕴证三型,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肝肾不足证角膜色素环阳性比例最低(63.22%),余三证型阳性率均在90%左右.各证型间肝脏彩超声像学表现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肝肾不足证大多表现为星光点征(80.46%),肝肾阴虚证和气血两亏证岩层征和树枝光带型者最多,而湿热内蕴证表现为结节型者最多(60.71%),湿热内蕴证患者的腹水比例最多(46.43%),而肝肾阴虚证患者无彩色超声检查为腹水. 结论:HLD各中医证型血尿酸值、角膜色素环、腹部彩超等客观指标间存在差异性,以上客观指标对HLD临床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指导意义.

肝豆状核变性 中医证型 客观指标 差异性

韩永升 饶娆 薛本春 叶群荣 王伟 杜益刚 徐银 韩咏竹

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国内会议

2015年安徽省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学术年会

安徽芜湖

中文

280-285

2015-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