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中药药性理论形成发展简史钩沉

”医无药不能扬其术,药无医不能奏其效”.在祖国医学体系中,中医和中药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中药的认识、研究与利用必须以中医药理论特别是中药药性理论为指导.中药药性理论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形成的药学理论,用以概括说明中药的基本属性和作用特征,是指导中药应用实践的基本原则.本文通过对中药药性理论形成、发展与完善历程的简要概述,略其支属,理其总绪,研究表明,药性是对中药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是中药临床应用的核心和基础,是中药区别于其他种类药物的突出标志。各种中药药性知识合而为一,构成了内涵丰富的中药药性理论。中药药性理论是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以传统中医理论为依据,根据药物的各种性质及所表现出来的治疗作用总结形成的,随着传统医药实践活动的不断丰富而产生、发展、成熟起来,有它自身的发展轨迹,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研究、运用中药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实践证明,思维方式、基础理论和诊疗思想是中医药学术体系发展的三大支柱,而思维方式对理论发展模式的形成起着控制和支配作用。中药药性理论发展模式的独特性,是由于中医学认知模式和思维方式的独特性造成的。对于药性理论来说,基于天人合一的认知模式,始终以阴阳学说作为说理工具,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药理药性概括等环节,始终从宏观角度把握和分析各环节问题,是最终形成这样一种药性理论的关键所在。中医理论体系是一个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药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它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诸学说为说理工具.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在对药学实践进行总体认知之前,可能已经存在着某些与将要认知总结出的理论处于不同层次的同质或者不同质的理论。但是,对于中医理论体系来讲,其最终发展的理论体系中,各方面的分支理论应是同质的,而且是互相联系的,在同质的基础上具有整体性。因此,在对中药药性理论展开研究时,必须以阴阳学说为纲领和主线,结合中医病因学理论、病机学理论、诊断学理论、治疗学理论的发展特点和形成过程,才能从总体水平上阐明药性理论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中药药性 医学理论体系 思维方式 认知模式

王鹏 谢欢欢 陈晨

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合肥 230012

国内会议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七次中医医史文献学术年会

天津

中文

243-254

2015-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