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搏骤停院前救治中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目的:探讨心搏骤停院前救治过程中可能被忽视的因素. 方法:按照Utstien模式设计数据库表格,前瞻性地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无锡急救中心接诊的心搏骤停患者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用自主循环恢复(ROSC)评估复苏效果. 结果:研究期间共接诊2946例心搏骤停患者,实际救治1759例,其中院前ROSC94例,院内ROSC13例;性别(X2=2.57,P=0.108)、年龄(X2=2.11,P=0.348)、急救反应时间(X2=5.48,P=0.13)对ROSC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发病地点(X2=24.12,P=0.00)、初始节律(X2=32.38,P=0.00)、是否有第一目击者救治(X2=81.05,P =0.00)以及救治方式(X2=1.63,P=0.00)对ROSC率影响显著;医疗优先分级调派系统(MPDS)的应用对第一目击者救治率影响显著(X2=1.01,P<0.01),但对ROSC率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X2=0.617,P值=0.432). 结论:并非应急反应时间越长,ROSC率越低;边救治边快速至医院不利于心搏骤停患者ROSC;MPDS应用可以直接提高第一目击者救治率,却不一定能改善复苏效果.
心搏骤停 院前救治 复苏质量 自主循环恢复率 Utstien模式
张晓凡 林长春 杜贵进
江苏省无锡市急救中心
国内会议
南昌
中文
443-446
2015-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