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麦间作复合群体最佳种植模式的研究
2012~2013年度研究结果表明,桃麦间作最佳种植模式是桃树(雨花露)的行距15m,株距3m;行间种小麦,小麦(济麦22号)行距20cm.桃麦间距1.25m.桃麦间作1:15种植模式,可以保证纯作小麦77.2%的产量,在山东省德州市完全可以解决当地农民的吃饭问题,而这种种植模式却大大地提高了单位面积上的纯收入,综合经济效益非常明显。同时桃麦间作充分发挥了间作的互补作用,扩大了对自然资源,特别是光照、降水、CO2的利用率,减缓了风速,固定了尘沙,防止了水土流失,增加了田间空气湿度和O2含量,净化了空气,另外由于将桃树纳入麦田,增加了种植层次,从而也增加了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种种植模式单位面积土地劳动用工增加了3.2倍,可以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而且大大提高了投入产出比,资金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社会效益特别明显。这种种植模式虽然在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方面符合国家关于持续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但这种种植模式仍然受自然条件、栽培管理水平以及市场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对这种种植模式的推广要因地制宜。
间作种植模式 桃树 小麦 产量水平
孟庆华 王信宝 王风梅 刘世健
山东棉花研究中心,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特色经济作物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 淄博博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桓台 济南飞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济南 济南市长清区农业局,山东长清区
国内会议
长沙
中文
199-201
2015-10-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