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高原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分布特征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结合有机碳(SOC)有重要影响.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喀斯特峡谷裸地(BL)、草丛(GL)、灌木林(SL)和乔木林(WL)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的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风干性团聚体,BL,GL,SL和WL均以>5rm团聚体为主,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含量随粒径减小而降低;对于水稳性团聚体而言则以<0.25mm的团聚体为主,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随粒径减小而呈现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趋势.(2)在0~60cm土层内,风干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平均几何直径(GMD)表现为:WL>GL>SL>BL,分形维数(D)则相反.由裸地向草丛、灌木和乔木林的正向演替,各土层>0.25mm水稳性团聚体(WSA0.25)含量、MWD和GMD显著提高,团聚体结构体破坏率(PAD)和分形维数(D)显著降低,显著提高了土壤水稳性.(3)植被恢复后SOC含量增加,乔木林SOC含量平均值分别是裸地,草地个灌木林的2.35,1.37和1.26倍;土壤SOC和各粒级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以0~20cm土层最高.(4)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基本随土壤团聚体粒级的减小而增加,除裸地外均以<0.25mm粒级最大,团聚体有机碳的贡献率均以<0.25mm粒级最大,介于18.85%-41.08%.次生乔木林和撂荒草丛更有利于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和土壤有机碳的保护,减少人为干扰、促进植被自然恢复是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和防止土壤侵蚀的有效途径.
土壤团聚体 稳定性 土壤有机碳 植被恢复 喀斯特高原
唐夫凯 崔明 产琦 刘玉国 周薇 周金星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100091,北京;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00083,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100091,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00083,北京
国内会议
太原
中文
588-597
2015-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