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诠释与哲学史研究
本文将简单地追踪并分析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论上的思路及其争论,如胡适提出的文献考据问题,冯友兰在“观念先行”思路中的逻辑分析法,陈寅格在“了解之同情”说法中表达的读书方式;进而从情感分析的角度呈现陆九渊在“六经注我”说法中传递的中国人传统读书经验。在此基础上,将分析读者与文本之间的情感-思想纽带,认为,读者与文本乃是两个主体,因而处理好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主体关系乃是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关键所在。
中国哲学史 文本诠释 主体关系 方法论
谢文郁
山东大学
国内会议
济南
中文
114-128
2015-04-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