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对照研究刮痧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
目的:观察”出痧”刮痧、”不出痧”刮痧与针刺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NLBP)的临床疗效差异. 方法:通过中央网络随机分组系统,将15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NLBP患者随机分为出痧组、不出痧组和针刺组,每组50例.出痧组在受试者腰部(肾俞、志室到次谬、秩边)、下肢(从承扶过委中至承山)进行刮痧,每个部位刮8-10次,并且要求”刮致出痧”,每次刮痧治疗间隔4d,总共治疗7次.不出痧组操作方法与出痧组相同,但要求”不出痧”,每次刮痧治疗间隔2d,总共治疗7次.针刺组针刺患者肾俞和委中,直刺进针,施平补平泻手法至局部出现酸麻肿重感,每次治疗30min,每次针刺间隔2d,总共治疗7次.比较3组受试者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及1个月与3个月的随访时视觉模拟量表(VAS)、自拟临床症状积分和Oswetery功能障碍指数(ODI).根据M5P决策树算法,使用Weka Explorer 3.6软件计算刮痧治疗NLBP疗效预测方程. 结果:①治疗结束时,出痧组脱落7例,不出痧组脱落6例,针刺组脱落8例,最终完成129例.3组受试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不良反应.②治疗结束后,3组NLBP患者VAS、临床症状积分、ODI指数均明显降低(P<0.05),且随访1个月、3个月随访疗效稳定;出痧组3个指标的改善均优于不出痧组和针刺组,针刺组3个指标的改善亦优于不出痧组(均P<0.05).③根据M5P决策树算法,提出刮痧治疗NLBP疗效预测方程,且使用ODI作为因变量方程拟合度较高. 结论:刮痧治疗NLBP疗效明显,安全性高,且中短期疗效优于”不出痧”刮痧和针刺治疗,表明刮痧”出痧”是临床疗效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ODI可以作为刮痧治疗腰痛的敏感指标之一.
慢性非特异下腰痛 刮痧疗法 针刺治疗 临床疗效
刘朝 王莹莹 吴远 齐淑兰 杨金生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100700
国内会议
福州
中文
1458-1463
2015-04-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