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耕作方式下长期秸秆还田对土壤紧实度和养分有效性的影响
传统耕作方式下土壤紧实度过高是制约淮北平原粮食提高、诱使土壤肥力退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秸秆还田有利于降低土壤紧实度,但不同还田量对土壤紧实和养分有效性的影响不同.为了寻找一种有效降低土壤紧实,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以及小麦产量的方法,本文对五种长期施肥处理(从1983年到现在)进行了研究:(1)不施肥(NF);(2)自然草地(CT);(3) 7500kg· hm2的小麦秸秆和化肥混施(WS-NPK);(4) 3750kg·hm2的小麦秸秆和化肥混施(1/2WS-NPK);(5)施用化肥(NPK).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小麦秸秆还田有利于改善0-25cm的土壤水分含量.同单独施用化学肥料相比,1/2WS-NPK和WS-NPK处理0-25cm的土壤水分分别提高8.12%和12.29%.此外,小麦秸秆还田还有利于降低土壤紧实度.同NPK处理相比,1/2WS-NPK和WS-NPK中0-15cm的土壤紧实度下降均超过10%,15-20cm的土壤紧实度分别下降6.93%和9.14%.另外,小麦秸秆还田还有利于提高0-25cm的土壤有机质和养分有效性.同单独施化学肥料相比,秸秆还田处理下0-25cm的土壤有机质和有效氮分别提高27.10%和17.42%以上.因此,在施用化肥的基础上,配以小麦秸秆还田是改善土壤紧实度和土壤养分有效性的有效方法,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同时,土壤紧实和养分有效性改善的程度受到秸秆还田量的影响.
小麦 秸秆还田 土壤紧实度 养分有效性 耕作方式
郭志彬 王静 郭熙盛 何传龙 刘枫 王道中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安徽养分循环与资源环境省级实验室,合肥230031
国内会议
广州
中文
235-247
2012-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