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论血热与皮肤病

热与火同类,均为阳盛之象,火热常混称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热甚则化火在病理概念上一般统称热邪,火性上炎,热气上腾;热为阳邪,发病骤急热盛则干,火盛则燥;热极生风,火盛风动热盛化火,热极生毒;热结成块,热极致瘀热盛气衰,壮火食气;热盛伤津,火盛耗液,火毒互见,热瘀互生;火易动血,血热妄行热灼心经,邪火扰神;火灼成痰,痰火互结热微致痒,热甚则痛;热盛则红,热腐成脓,血热探源有津液气血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两大与血有关的辨证体系,营血热病情较重较急,津血热病情相对平和,血热证在临床上表现为炎性红色皮疹、紫癜、毛细血管扩张等皮肤症状和瘙痒、疼痛等全身症状,实验室检查表现为血色鲜红、血温升高,血流增速,皮温升高等物化特性,微血流增速等微循环障碍,免疫球蛋白增高、免疫复合物增加等免疫反应和血中炎症细胞增加等炎症反应,炎症表现临床上多见为皮肤炎性红斑,包括一般的红斑、丘疹、麻疹样红斑、猩红热样红斑、多形红斑、环形红斑、持久性红斑、蝶形红斑、迥旋状红斑等及红肿热痛的现象,血热证也常见于各种炎症性皮肤病,除红斑狼疮及银屑病外,如皮肌炎、血管炎、药疹、光感性皮炎、接触性皮炎、丹毒、痈疽、玫瑰糠疹、红皮病等,血象炎症细胞的活跃,各种病理的炎症浸润,包括变质性炎症、渗出性炎症和增殖性炎症,免疫测定及相关炎性细胞因子损害如白介素、趋化因子、茹附分子等均呈现异常的炎性反应,提示血热证与现代医学之免疫学炎症、生物源性炎症(如细菌性炎症、病毒性炎症等)、理化刺激性炎症、变态反应炎症等炎性反应密切相关,血热证患者经凉血清热法和凉血解毒法治疗后均获得明显改善,也说明血热证的本质与炎症异常相关,凉血法有改善血热证上述异常的作用。

皮肤病 血热证 凉血法 发病机制 疗效评价

秦万章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国内会议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次皮肤科学术年会

上海

中文

52-57

2015-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