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乳液聚合制备放射源的研究
实验目的:在放射源制备方面进行一种新的探索,验证微乳液聚合用于制备放射源的可行性。 实验方法: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水(H20)无皂微乳液为体系,采用滴定法绘制三元相图。参照三元相图配置反相微乳液(W/O),并添加金属核素99Mo或非金属核素125I,及引发剂BPO和促进剂DMT,混匀后迅速密封入线源模具,室温(20℃)下聚合反应。采用非破坏性准直法(自制准直仪,随机取点测量放射性计数,计算各点样放射性计数偏差)和破坏性称重法(破碎源体,测量各碎块重量与放射性活度,计算单位质量放射性活度偏差),考察放射源活度分布均匀性。 实验结果:得到25℃下MMA/HEMA/H2O体系三元相图。得到125I和99Mo线源,125I和99Mo线源均呈黄色透明性状,与未添加载体及放射性时一致;在放射源制备过程中,除了接触微乳液的容器(如配置容器、取用容器等)有微量残留外,放射性核素定量利用。采用非破坏性准直法,取点测量放射性计数,计算各点样放射性计数偏差均在±2%之间;采用破坏性称重法,测量各碎块重量与放射性活度,均在±2%之间;说明放射源活度分布均匀。 结论:微乳液聚合是一种制备放射源的良好方法,利用微乳液聚合制备放射源时,放射性核素定量利用,制备的放射源活度分布均匀。以99Mo和125I为代表,可以预测微乳液聚合适用于中低射线能量的放射源的制备,但是对于微乳液聚合制备高活度、高能量放射源的可行性仍需进一步验证。实际生产中,微乳液聚合制备的源体作为放射源的源芯,可根据需要设计源壳模具,直接将微乳液密封于其中制备需要形状的密封放射源.
放射源 微乳液聚合 活度分布 可行性分析
李忠勇 卢金辉 崔海平
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2413;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 102413 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2413
国内会议
南宁
中文
81-82
2015-11-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