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睾丸退行性病变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靶标

睾丸退行性病交是男性性功能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其相关机制的研究已获阶段性成果,如睾丸内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睾丸内内皮素-1 (ET-1)及内质网应激等机制.围绕发病机制,结合基质金属蛋白酶、ET、炎症细胞因子、NADPH氧化酶等靶标的研究也逐渐开展,睾丸退行性病交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循环血中睾酮浓度下降,性欲降低,精子活力减弱及少精症等。目前的治疗手段主要为两种:(1)睾酮替代疗法(TRT),临床用药主要有十一酸睾酮片.丙酸睾酮注射液,睾酮贴剂等。TRT虽可改善睾酮缺乏引起的临床症状,增强性欲、性生活频率及夜间勃起次数,但其对年龄相关的睾丸退行性病交却无显著改善作用。另长期应用睾酮会抑制中枢性腺乳房发育症及不育症等的发病风险。(2)磷酸二酯酶-5 (PDE-5)抑制剂(如西地那非、他达拉非等),其可通过选择性的抑制降解cGMP的PDE-5活性而增高细胞内cGMP浓度,导致平滑肌松弛,使阴茎海绵体内动脉血流增加,产生勃起。临床研究显示.PDE-5抑制剂可使ED患者对性刺激产生勃起反应,且持续时间较长,但对雄性激素缺乏的中老年睾丸退行性病交患者的临床疗效却缺乏证据支持。由此可见,目前对于睾丸退行性病变的治疗并无有效的方法。结合上述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靶标开发相关的新药已势在必行,同时,要把上述的机制、通路有机结合在一起,利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找到复杂通路的关键点,找到新药研发的突破口.

睾丸退行性病变 发病机制 靶向治疗 临床应用

刘嘉 孙磊 曾庆琪

江苏建康职业学院药学系,江苏南京210029

国内会议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次男科学术大会

长沙

中文

415-418

2015-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