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从”伏邪理论”探讨胃痛的病因

中医所谓之”胃痛”属于西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范畴,近年来,由于生活压力的加大,饮食不规律”胃痛”已成为了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逐渐影响人们的说活,工作和学习.胃痛以各种性状的胃脘部位的疼痛为主症,尤以胀痛、隐痛、刺痛常见,往往兼见胃脘部痞闷、胀满、嗳气、吞酸嘈杂、纳呆、胁胀、腹胀、恶心呕吐等症.常反复发作,因寒暖失调,饮食失节,情志不舒,劳累等诱因而发作或加重.中医治疗胃痛具有其独特的理论基础与疗效,中医古籍中对胃脘痛的论述已经很详尽,本文主要从导师的”伏邪理论”来探讨胃脘痛的病因病机.所谓“伏邪”是指藏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邪气。外感病因主要是指由外而人(由表人里或由口鼻侵人人体)所致人体疾病发生的致病因素,主要以六淫为主,而六淫之气中又以寒、湿、热、火为主。内伤病因是指人体的情感或行为等不循常度,超过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伤及脏腑的致病因素,因其病源于自身,又因发病往往由内而外,故称内伤,与外感病因相对而言。劳逸包括过度劳累和过度安逸两个方面。正常的劳动和锻炼,有助于人体气血的流通,增强体质,但是过度的劳累和安逸,容易造成气血拥滞而发病。

胃痛 伏邪理论 病理机制 劳逸损伤

苏义书

云南中医学院

国内会议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七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

重庆

中文

306-308

2015-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