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泻要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作用机制的研究现状与思考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肠病,以腹痛、腹部不适、排便习惯改变,伴大便性状异常为主要临床特征,症状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缺乏可解释症状的组织形态学和生物化学的异常改变.罗马Ⅲ诊断标准根据大便性状将其分为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C)、混合型(IBS-M)和不定型(IBS-U)四个临床亚型.流行病学调查显示,IBS全球患病率为7%~21%,其中以IBS-D患病率最高.IBS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脑-肠功能失调、内脏感觉高敏、胃肠动力异常、遗传和环境因素、肠道炎症、肠道菌群紊乱和社会心理障碍等因素有关.IBS-D属中医“泄泻”“腹痛”“郁病”范畴,现有研究认为肝脾不和是IBS-D的主要病机,肝脾同治是IBS疾病治疗的重要特点。痛泻要方是以调肝理脾为法治疗腹痛泄泻的代表方剂,广泛运用于IBS-D的临床治疗,从调控脑-肠互动、调节胃肠激素、改善内脏感觉高敏感、调节免疫、抑制肠道平滑肌收缩、调控水通道蛋白表达及保护肠粘膜屏障等多个角度探讨痛泻要方干预IBS-D起效的药理学机制及研究进展。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痛泻要方 中药药理 临床疗效
马祥雪 王凤云 张北华 朱恩林 程正义 田亚欣 唐旭东
国内会议
重庆
中文
448-452
2015-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