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肠炎临床诊疗进展
缺血性肠炎(ischemic colitis IC)是由于肠道供血不足和回流受阻导致肠壁缺血性损伤所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病变.轻者表现为可逆性肠绞痛或局灶性缺血性肠炎,重者则会发生肠坏疽、穿孔,甚至急性肠梗死.1963年Boley首次提出该病具有肠缺血损伤的可逆性,1966年Marston将其命名为”IC”.缺血性肠炎好发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心、脑血管发病率的上升及现代诊疗手段的发展,特别是内镜及血管介入技术的普及和临床经验的不断完善,表现为胃肠道缺血性损伤的缺血性肠炎逐步受到重视.本文就缺血性肠炎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疗方法进行了综述。在对缺血性肠炎的治疗方面,西医尚无特异性、针对性的治疗手段,相比而言,中医综合治疗较为有效,不仅能维持缓解症状,而且能有效防止复发。然而,由于中医的独特性,对缺血性肠炎的认识、辨证分型、遣方用药,以及治疗后的疗效评价差别很大,给缺血性肠炎的诊治带来不便。此外,虽然国内外从事缺血性肠炎的中医药研究越来越多,但往往实验设计不够严谨,而且对相应中药的研究不够全面,难以开发出靶向治疗该病的中药。再加上不同的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个体差异大,极大地影响了其后的疗效评价。因此,若从长远疗效来看,运用具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作用的中药并配合局部保留灌肠治疗本病,在确切的疗效及充分的药理学支持下,对治疗缺血性结肠炎,提高其疗效、降低其复发率具有广阔前景。
缺血性肠炎 中医病机 临床诊断 中药治疗
任顺平 辛凯明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国内会议
重庆
中文
597-601
2015-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