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胃风”刍议

”胃风”一词首现于《素问·风论》,在这篇里列有心肝脾肺肾五脏风,而六腑却只有一个胃风,”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隔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腹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首次提到了胃风的病名和症状,之所以称”胃风”可能因为有”颈多汗,恶风”等症状,从症状推测病机,似属脾胃阳气虚弱,感受外风或风寒所致,这里的”风”应为外风.在张仲景的《金匮要略》里无胃风名,只有中风篇论及中风,”中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并进一步指出”风中于络即重不胜,风中于经,肌肤不仁,风中于腑即不识人,风中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他所指的中风也是外风,并按中风深浅进行了描述.徐景藩教授认为“胃风”的病机不仅在肝、胃,而且及肾。由于水不涵木,木火内炽,导致内风,乘犯于胃。如病人卒然表现恶心、呕吐、脘痞等症状,应认真检查,探究病因。历代医家对胃风各有论述,其学术观点和思想不断得到发展,从仅认为是外风,发展到认为亦可由内风所致,创立了相应的治则治法,其中以李东垣、喻嘉言、叶天士、王旭高功献最大,有些观点与现代医学研究进展很近似,对临症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作用,在临床上运用平肝和胃法治疗肝风犯胃证,运用祛风胜湿法治疗泄泻,运用祛风通腑法治疗胃轻瘫,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充分说明需要对“胃风”学术思想进行深入研究。

胃风 中医病机 中药治疗 临床疗效

叶柏 陈静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国内会议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七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

重庆

中文

647-648

2015-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