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蛰守位”新析
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是维系其功能正常发挥的基本条件之一,地心引力的客观存在和人体直立结构现实导致内脏下垂成为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但其发病与否,临床表现却各不相同。主蛰守位是肾是生理特性,肾下垂病症与主蛰守位的关系值得探讨。从“主蛰守位”生理特性出发,对肾下垂病症早期防治的重要性。 虽然中医学对形态和功能关系有着独特认识,在功能上中西医学的肾概念不能直接换用或混用,但中医诊断学中容纳和运用现代影像学技术,中西医在形态上接轨,临床诊断时重视形态而不拘于形态,是中医学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腰为肾之府,护肾从保腰开始,各种运动养生(撮谷道、搓腰、打坐等)可以强肾,从养生实践证明维持肾位置相对恒定,也即肾“主蛰守位”的重要性。 人的发病受体质、年龄、性别、职业、生活习惯、环境、季节变化、心理、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基于“上工治未病”理念的中医学,应密切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根据症状、体征、舌脉、理化检查结果,结合患者的体质、所处的外界环境,心理状况,职业习惯,应用中西医生理病理学知识,分析其形成过程、发病特征,从整体对易感因素进行早期干预,是预防肾下垂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借助现代诊断技术和中医证素辨证方法,结合超声观察分析肾下垂临床证候特征,应用现代影像技术诊释“主蛰守位”的科学内涵,丰富中医肾藏象学说。
肾下垂 主蛰守位理论 中医学 疾病防治
李奕祺 王小红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州闽侯350122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州350003
国内会议
西安
中文
262-264
2015-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