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黄帝内经》”五泄”理论及后世的传承发挥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大便稀薄、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水样为表现的病证。其中,大便稀薄、时发时止,泄露之意为“泄”,病势较缓;大便直下,如水倾注,倾泻之意为“泻”病势较急;现统称为“泄泻”。《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以“泄”称之,散见于30余篇章,涵盖内容全面,并最早对病因病机进行了阐述,其中,依据粪便性状而分“五泄”,为后世在泄泻辨治方面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黄帝内经》中有关”泄泻”的称谓众多,其中据粪便性状而分的”五泄”理论,涉及了泄泻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以及治则治法,为后世医家所传承发挥,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综上可见,随着历代医家对泄泻病因病机的认识逐渐深入,治疗泄泻的配伍组方匠心独运,也体现出对《内经》的“五泄”理论的继承及创新性,临证中遵经旨,还应标本兼顾,多种治法相结合,方可达到满意的疗效。

中医学 《黄帝内经》 五泄理论 泄泻

李海燕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国内会议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次内经研讨会

西安

中文

388-393

2015-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