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浅析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

《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金匮要略·疟疾》附《外台秘要》方:“柴胡桂姜汤: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方名虽不一致,但其组成完全相同,均为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瓜萎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本方为仲景名方,应用得当,疗效卓著,因此颇受历代医家推崇。但正因如此,形成了对病机认识诸家争鸣的局面。如唐容川、沈明宗,以及目前高校《伤寒论》教材均主张:其病机为少阳病兼水饮内结,成无己、汪苓友等支持少阳病兼津液内伤,刘渡舟教授认为是胆热脾寒,胡希恕先生则提出半表半里阴虚寒证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致使后学者无所适从,反而制约本方的应用。上述观点的产生,除因各家秉持理念不同外,还与各自是否临床应用、如何应用有关。有的仅仅依据理论分析而无实践支持,有的依据原方、原药量配比的应用,有的则依据化裁后的应用。显然,第二种情形提出的观点比较可靠,亦符合仲景原意。第三种情形得出的结论亦有一定临床意义,可供活用时借鉴。从前述分析与胡老宗原方、原药量配比的应用看,笔者认为胡老的观点较为恰当,而且在临床上更容易把握和应用。半表半里既表明病位,又提示正气亏虚,也揭示邪热的存在;阴指本证属阴证;虚指正气亏虚,即津伤阳损;寒指阳损而出现的寒象。三阴病皆阳气亏虚,太阴病、少阴病均仅见寒象而无热象,唯独厥阴病因邪居半表半里,无直接出路,郁滞化热,而寒热并存。本证主要病位在半表半里,且寒热互见,既无太阴病提纲证,叉无水湿痰饮,故归属为厥阴病。其目的与意义在于可以遵照“首辨病位、次辨病性、最后辨方证”的原则来应用。

《伤寒论》 柴胡桂枝干姜汤 中医病机 辨证论治

丁红平

武汉市洪山区中医医院

国内会议

全国第二十三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

成都

中文

144-146

2015-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