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浅析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多表现为胃部隐痛或胀痛不适、嘈杂、痞满等为主要症状,并有时会伴有呕恶、嗳气、泛酸等其他不适,但其中部分患者仅有上腹部胀痛或者痞满不适的症状,现代医学证实大部分患者之所以被诊断出慢性胃炎,其发病在很大程度上与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有着紧密的关联。慢性胃炎属于中医的“胃脘痛”、“痞满”、“嘈杂”、“暖气”、“呃逆”等病证,此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为正虚邪实,其中邪实指的是寒、热、气相互错杂为病;慢性胃炎的病因多为寒邪袭胃、饮食不节,或者是七情内伤,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多种原因引起的机体的气机失调,临床上常可见寒热错杂,气血同病,病情长久不愈,并且不积极治疗的时候,常可可见瘀血、痰湿等,但其总的病机则是以寒热互结、胃失和降为主。半夏泻心汤始见于张仲景《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篇》,药由半夏、黄芩、黄连、党参、干姜、甘草、大枣七位药物组成。后世医家经常将此方用来对各种脾胃方面疾病的治疗,特别是幽门螺杆菌所引起的胃炎,临床上则可见明显的减轻患者的症状。慢性胃炎的病位在脾胃,但容易涉及到肝胆,故用以半夏泻心汤的加减方剂,方中以半夏为君,佐以干姜用其辛温的药性以散脾寒,降逆和胃并且可以达到消痞的功效,此方中的其余中药,党参、甘草、大枣药性甘温,既可补虚,又可复其中焦的升降之功能,黄连有清热燥湿的功效,芍药和甘草则可以缓急止痛。

慢性胃炎 中医病机 半夏泻心汤 临床药理

南真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国内会议

全国第二十三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

成都

中文

285-287

2015-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