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钧天九奏”到”乐本心术”:《文心雕龙》与中国音乐学的早期发展脉络

对于中国音乐早期发展脉络,刘勰的《文心雕龙·乐府篇》是一个重要的观察文本.刘勰在总结前人观念成果的基础上,对乐源、观乐、乐教等问题提出自己的深入见解.刘勰认为,上古时期,音乐已大量运用于沟通天地神灵的仪式之中,这是”为天而乐”.刘勰的乐源观念,不仅有文献的依据,也有近现代以来的考古实物可以佐证.把音乐的起源与上天之神联系起来,是中国音乐观念的早期共识,当于诗性特征. 在很大程度上,上古音乐决定着中国音乐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走向.在中国古代,盲人审乐既是人文传统,也是礼乐制度.在国家的一些重要典礼仪式当中,盲人乐师们虽然看不到世界,却能通过音乐感悟天地万物、沟通神灵,他们承担审乐、觇风的职责.应和天地万物的基本精神,调和民众之情性,成为中国音乐的基本民族精神.从上古时期的”钧天九奏”到后来的”乐本心术”,《文心雕龙·乐府篇》勾勒出中国声乐发展从”为天而乐”到”为心而乐”的早期脉络.
上古音乐 乐源观念 精神品格 《文心雕龙》
吴中胜
赣南师范学院文学院
国内会议
昆明
中文
298-307
2015-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