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龍》二重「興」義及其在「興」觀念史的轉型位置
「比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诗学观念.刘勰也在《文心雕龙》中,特立专篇论述「比兴」,其中尤以「兴」义更为复杂.现代学界,讨论刘勰「比兴」之说的论文甚多,独标「与」义而论者比较少.至于从「兴」观念史的脉络,论述《文心雕龙》的「兴」义究竟居于什么关键性的位置?更是少有学者做出深切的论述.一般学者论述《文心雕龙》的「比兴」之说,都以〈比兴〉篇为依据,所论大多是刘勰因承汉儒笺释诗骚的传统,于「兴」义所重者在于「托喻」而轻忽「起情」;然而,这仅是《文心雕龙》的第一重「兴」义.〈诠赋〉、〈情采〉、〈物色〉等篇章,另有以〈比兴〉篇所谓「起情」之说为主要观念,而新变出「作者感物起情」的第二重「兴」义.学界还没有人将这二重「兴」义并题而论,不仅诠释其不同的涵义,甚且置入「兴」义变迁的脉络,探讨这二重「兴」义在「兴」观念史上的转型位置.本论文就是以《文心雕龙》二重「兴」义,及其在「兴」观念史的转型位置,做为主题.首先,诠明二重「兴」义的内涵;接着,从《文心雕龙》新旧「兴」义并陈的状况,揭明他在「兴」观念史的转型位置;最后,从总体社会文化情境的视域,揭明「兴」义的变迁并非孤立进行;而是伴随着主体观念、对象观念的转型,彼此相依共在,一体适变.
古代文学 《文心雕龙》 刘勰 比兴手法
顏崑陽
台灣淡江大學中文系
国内会议
昆明
中文
233-249
2015-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