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法源流考及《伤寒论》下法特色
本文简要述评《伤寒论》中下法的源流考和临床运用.下法,中医临证八法之一,通指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通泻大便,逐邪外出的治法,又称泻法;其具通导大便、排除胃肠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和寒积、逐瘀祛痰的作用.适用于胃肠实热内结或寒积、宿食积滞、水饮、瘀血、痰湿等停留体内而见大便秘结、腹痛胀满、发热、鼓胀、水肿、肠痈、痢疾等病症的里实之证.此法肇始于《黄帝内经》,完善于《伤寒杂病论》(亦名《金匮玉函经》,后世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分),发展于金元明清时期,解放后在中医救治危机重症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而为当代医家所重视.在临床运用中通常有攻下法、润下法、导下法、攻逐水饮、攻下逐瘀法、温下寒实法,在临床运用中有阳明腑实未成禁下、病邪在表亦不可下、脾胃虚寒者不可下、阴血亏虚者不可下、阳气虚衰者不可下、下后当慎复又攻下、病在少阳不可下等禁忌。张仲景用攻下法治疗疾病,病变范围涉及上、中、下三焦之异,证有寒热之别,病有轻重之分,下有峻缓之不同,但临证之时谨守成法,剔难除杂,并参病症,机回法活,棘手之证一一迎刃而解,极大地丰富了中医临床治疗学内涵,并对后世医学理论发展与临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伤寒论》 下法 临床应用 禁忌规则
吴彬才 杨柳 毛以林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长沙41005
国内会议
长沙
中文
195-205
2015-07-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