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端粒长度及端粒酶活性与免疫抑制治疗的关系

目的:探讨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non-severe aplastic anemia,NS)患儿外周血单个核(PBMNC)细胞端粒长度及端粒酶活性与免疫抑制治疗疗效的关系. 方法:收集2010年01月至2015年01月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102例NSAA患儿及45例正常健康儿童外周血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长度相对T/S比率.采用重复序列扩增(TRAP)银染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酶活性. 结果:未缓解组及部分缓解组初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长度相对T/S比率低于正常对照组及完全缓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完全缓解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8).完全缓解组及部分缓解组端粒酶活性高于正常对照组及未缓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缓解组端粒酶活性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8). 结论:端粒长度及端粒酶活性检测或可成为预测NSAA患儿免疫抑制治疗疗效的指标之一.

再生障碍性贫血 免疫抑制治疗 外周血 核细胞 端粒长度 端粒酶活性 儿童患者

王西阁 王璇 周玉洁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内科 郑州450052

国内会议

河南省第二十六次儿科学术年会

郑州

中文

363-365

2015-07-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