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脊柱相关疾病与微创技术

脊柱相关疾病的定义以中医脏腑、表里、气血经络相关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力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学等多学科进行研究的一类疾病,是从脊柱力学观点出发研究脊柱与疾病关系的一门学科. 对脊源性疾病的治疗,《黄帝内经》就有“脊椎法”(《素问·气府论篇》),认为“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素问·骨空论篇》),明确指出可通过调整脊椎骨关节来治疗督脉病变。同时还实施“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素问·谬刺论篇》),即针刺后加以手法按压脊旁穴位。隋唐时期,《诸病源候论》和《肘后千金要方》阐述了脊柱的导引法和“老子按摩法”等系列整脊疗法。明清时期,对儿科运用“捏脊疗法”治疗疾病,如1846年的《理瀹骈文》载:“无论风寒,外感及痘疹,皆可用背后两饭匙及背脊骨节间,各捏一下,任其啼叫,汗出肌松自”“微创”并不是泊来品,无论在治疗观念和临床技术方面,中医的微创均有其特色和优势。以针刺为例,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系统的文字记载。《黄帝内经素问·刺要论》载有“病有沉浮,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微创”是中西医的结合点, 脊柱相关疾病。内因:特殊解剖结构;诱因:骨错缝、筋出槽,六淫、七情、瘀血。年龄与好发部位及发生率有关。童年:寰枢关节半脱位;青壮年:椎间盘突出症;老人:骨质增生。脊柱的内平衡失常与心血管疾病有关。与个人体质的强弱及外力大小有关,疾病多种多样,机制业相当复杂,以牵引及手法复位加以治疗,应考虑手法作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作用时间和作用方式及骨骼、肌肉、关节、韧带、血管、神经等组织对外力做出反应的质、量和度。总之,脊柱相关疾病的研究逐步走向深入,为许多传统意义上的慢性病和疑难病开创了新的防治途径。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完善和成熟将任重而道远。随着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和进步,脊柱相关疾病这门年轻而充满希望的学科必将迎来飞跃性的发展。

脊柱相关疾病 中医微创技术 发病机制 疗效评价

董福慧

中国中医科学院骨伤科研究所,北京100000

国内会议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6次中医药防治疼痛学术年会

济南

中文

11-15

2015-06-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