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微观文化史中的阶级斗争记忆及其假面效应

从微观的文化特征——与具体个人政治”身份”有关的习惯意识和日常行为——来讨论阶级斗争记忆,可以划入日常生活史(Alltagsgeschichte)的领域.一个人的”阶级成分”或”政治面目”本身并不构成真正意义上的”我是谁”,但是,它却成为人们看待自己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重要的方式,并成为一种自我看待和公开表现的本能习惯和第二天性.本文以历史学家希拉.费兹派屈克在《撕掉面具:20世纪俄国的身份和面目》一书中对苏联1920-1930年代阶级斗争与假面社会的研究为例,说明“阶级身份”如何影响个人在生活中的“面目”,以及他如何在一个由外力强加的身份秩序中寻找适应和变通的途径。与绝大多数其他可辨认的身份特征不同,“阶级”(归属、觉悟或忠诚)是可以隐藏和伪装的。生活在阶级斗争“合理歧视”和“合理迫害”的制度下,每个人的生存伪装本能都变得特别发达,也特别善于假面扮相和说谎。这种个人的生存本能成为社会文化和群体政治习惯的一部分,即使在“阶级斗争”退出权力话语之后,它的残余影响和假面效应仍会“长期挥之不去”。

文化史 微观特征 阶级斗争记忆 假面效应

徐贲

加州圣玛利学院

国内会议

“文化记忆:时代、历史与媒介”国际学术研讨会

杭州

中文

22-36

2015-05-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